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市场分析 > 正文

中国大陆为何无缘智慧城市决选名单?

www. abuilding.cn  阿拉丁建筑电气网

摘要:纽约智库"智慧社区论坛"公布了全球最有智慧城市决选名单,台湾的台中市和桃园县分别位列第四,第六。而此之前,博伊德o科恩博士发布的全球第一次智能城市排名中,香港排名第九。在智慧城市道路上狂奔了三年的中国大陆却无一城市入选。

标签: 智慧城市 中国特色 信息共享

  4月5日,纽约智库"智慧社区论坛"(ICF)公布了全球最有智慧城市决选名单,台湾的台中市和桃园县分别位列第四,第六。而此之前,博伊德o科恩博士发布的全球第一次智能城市排名中,香港排名第九。耐人寻味的是,在智慧城市道路上狂奔了三年的中国大陆却无一城市入选。

 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"命题作文"

  据了解,截至2012年底,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,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"十二五"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,80%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。

  与此同时,2013年初,住建部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上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,其中地级市37个,区(县)50个,镇3个,试点城市将经过3-5年的创建期。

  可以说,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然席卷中国大地。

  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,是经济发展"倍增器"和发展方式的"转换器"。另一方面,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后,传统工业化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,信息化日益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。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下一步发展的新名片,作为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。而建设智慧城市,也将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,从而拉动地方经济。

  智慧城市"大跃进"的提法在业界已经屡见不鲜了,但似乎也只是个口头警告,说完了,谁还记得。智慧城市发展拼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,试点建设本应是智慧城市建设范本,但似乎成为了城市发展GDP的一把利器。无疑,发展经济俨然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"中国特色",同时也是一道命门:打破即死。政府把它看做发展政绩的新方向,企业把它当做掘金的重金矿,甚至有专家认为"土地是智慧城市的载体",房地产是支柱产业,偏偏市民成为了旁观者。

  虽然我们不必从两次全球智慧城市排名中得出多少真理,但也不得不给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者们提个醒,智慧城市建设不是"命题作文",至少它不是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的城市建设理念,无论是政府还是城市管理者在下笔书写这篇文章之时,更加提倡多角度思维模式。

  那些大而宏观的"标准体系"

  自从智慧城市升温以来,无论是专家、学者还是官员都在呼吁出台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,业界也有组织撰写过这样的标准。笔者发现,大多的指标更重视的是城市中拥有了哪些设施,发展情况与建设水平,而衡量以上这些内容的关键则在于"数量"。例如,某城市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数量、智慧社区数量等。似乎指标数量的多寡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唯一标准。

  而此次ICF全球智慧城市评选的专家评选标准则包括地方政府政绩、大学授课内容,这些城市必须证明自己能教育公民、鼓励他们成功;进入决选名单的城市必须够创新,鼓励企业发展并为新企业提供资本,还有这些城市要为居民提供良好、普及的宽频服务,有效率的地方领导阶层,城市能透过团结合作获致长久的成功,提供公用电脑、培育居民数位素养等,让所有人都能利用数位科技的表现,这些城市不一定是大城市或知名科技枢纽。

  很讽刺的是依照以上任何一条标准,就恍然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内地无一城市入选。中国城市化发展可以用"超速"来形容,在追求速度的时候,我们完全忘记了填充内容,这就造就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仅有光鲜的外表,而没有背后的故事。

  如果非要给智慧城市加以界定,那么,这个统一的标准来自哪里?是仅仅架构这个智慧城市的概念,发展智慧城市所需的所有硬件设备,还是要好好思考一下,智慧城市能够给市民来到什么,毕竟城市是市民生活的地方,而不仅是一种到处比较的发展手段。

  智慧城市的"社会土壤"

  智慧城市与城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被业界津津乐道,大意是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,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,是城镇化的重大机遇等等诸如此类。可见,智慧城市已经背上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,可是,中国城市化发展一直被人诟病。

  我们该如何审视智慧城市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?中国城镇化发展一直延续粗放型发展的路子,"见物不见人",光重视物质空间,不重视人的感受,人们对土地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产业创新的追求。但随着土地红利消失之后,人们还能倚靠什么?

  另一方面,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城镇化的发展都不可能被孤立,信息共享是城市发展的根本。而国内智慧城市太过于强调个体的发展,忽视社区发展,对于智慧社区的理解还停留在小区与物业,区域联系割裂。社区的发展与强大是一个健康社会的真正基石。

  根据本国情况因地制宜,"中国特色"是专家们一直强调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。笔者并不否认这个观点,但至少也别强装有"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说去吧"的态度。无论是否榜上有名,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都需要"矫正器",矫正智慧城市建设走的路,也矫正对待智慧城市建设的态度。

想告诉朋友就分享到: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微信 更多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阿拉丁建筑电气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阿拉丁建筑电气网,转载请注明。
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作者:

来源:国脉物联网

更多关于 智慧城市 中国特色 信息共享    的新闻

    一周热点新闻

      在线投稿

      • 联系:罗廷
      • 电话:020-66205189
      • 传真:020-85272455
      • Email:news@abuilding.cn